CH
  • EN
  • CH
首頁 協會動態 行業資訊
回首工業百年征程,那些令人驚歎的“中國奇跡”
 發布時間: 2021-07-05 15:28:10
來源:原創 郭俐君 中國工業報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5%,環比增長2.01%;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7.2%,是2013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值;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1.2%和39.9%……

2021年一季度工業數據顯示,我國工業經濟呈現出穩定恢複、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三穩”態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工業可持續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穩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步伐更加穩健有力,供給質量和產業競爭力不斷優化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曆程,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020年,中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工業增加值達31.3萬億元,連續1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製造業的占比比重對世界製造業貢獻的比重接近30%。重點領域創新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技術創新加快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係統能力提升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持續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層出不窮,發展動力活力顯著增強。這些成績的取得,為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會點上,工業經濟的良好開局顯得格外有意義。

快速推進工業化的中國智慧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到如今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係,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我國工業發展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規模、創新能力、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多年砥礪奮進,中國工業積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為人類社會貢獻了快速推進工業化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上世紀50年代的156個重點工業項目、60年代的三線建設布局、70年代的兩次大規模技術引進,我國基本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民營經濟一步步由弱到強,對外開放合作深入開展,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成倍甚至幾十倍上百倍地增長,高技術製造業取得長足進步,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把實現工業化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心,針對不同階段的形勢任務,實施正確的戰略舉措。毛澤東同誌指出,“中國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鄧小平同誌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江澤民同誌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胡錦濤同誌指出,“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積極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誌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並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全麵開啟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偉大征程。


與此同時,中國堅持深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作為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既高度重視國家發展戰略的導向作用,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製度優勢;又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和企業家的作用,鼓勵促進各種所有製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推動各類企業家發揮聰明才智,各展其能、競相發展。此外,中國堅持擴大開放,全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係;堅持創新驅動,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融合發展,抓住信息革命重大機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培育強大的國內市場。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工業由小到大、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邁出曆史性步伐,走在了新的曆史征程上。

聚焦世界關注的中國奇跡

從工業家底一窮二白到建成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係,從技術跟跑模仿創新到科技領跑自主創新,中國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驚鴻一躍。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躋身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中國工業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餘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餘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占據全球第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工業體係的建設,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把有限的資源重點投向了工業部門,為此後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7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係,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作為我國創新的主體,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在此推動下,我國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促進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一些技術由“跟跑”到“並跑”甚至向“領跑”邁進,如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通訊設備等產業均已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目前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超過80個,各種類型的工業APP的數量超過35萬個,有力支撐了產業提質降本增效。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年均增速達11.3%,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我國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我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麵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作為國民經濟生力軍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整體來看,我國工業總量快速增長,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工業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工業行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工業技術進步紮實推進,兩化融合日益深化;工業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綠色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工業對外貿易量質齊升,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中國力量正塑造世界經濟新格局。


迸發強勁生命力的中國方案

  “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部署加快落地,全麵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這些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注入強勁動力,也將進一步檢驗中國製造的韌性,拷問中國製造的能力,推動工業經濟加速轉型。

此前,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堅持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工業生產力;堅持對外開放,成功融入全球產業體係;堅持“五化協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構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探索適宜的區域工業化路徑,並取得了積極成效。

經過多年拚搏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工業成功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曆史大跨越,使我國由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大國,中國工業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飛躍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來看,工業生產突飛猛進,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工業生產能力迅猛增長,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工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一些技術已從跟跑到領跑;企業研發力量不斷增強,研發成果日益豐碩。

與此同時,我國現代工業體係逐步形成,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舊中國,我國工業部門殘缺不全,隻有采礦業、紡織業和簡單的加工業。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定和實施了一係列重大產業政策,對工業經濟內部結構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我國現代工業體係逐步形成,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中優化升級,建立了門類比較健全的工業體係。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建國以來,我國傳統工業在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不斷通過淘汰落後產能,加快技術改造等實現產業升級、脫胎換骨。
  新興產業不斷加快孕育發展。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我國工業結構是以鋼鐵、建材、農副食品、紡織等傳統行業為主。進入21世紀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動能加快孕育發展,工業經濟不斷向中高端邁進。

智能製造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展加快,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互聯網+製造業”新模式不斷湧現,工業互聯網發展已邁出實質步伐。

顯然,多年發展形成的龐大產業規模、門類齊全的產業體係、配套健全的供應鏈網絡、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和具有開拓精神的實業家等5個要素決定了中國製造業潛力依然巨大。隨著新型工業化深度發展、內需潛力持續釋放,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我國工業將進入更高質量融入全球經濟體係的新時期。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站在全新的曆史節點,必須繼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要全麵係統梳理我國製造業發展狀況,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推動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