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 EN
  • CH
首頁 乐动体育滚球app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座談會暨《中國工業史》首批7卷出版發布會在京召開
 發布時間: 2021-08-09 14:50:45
來源:
6月26日上午,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在北京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座談會暨《中國工業史》首批7卷出版發布會”。
會議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路耀華主持。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原名譽會長顧秀蓮出席大會並致辭。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黨組書記、院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原會長徐匡迪向大會發來賀信。
十九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江平,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中國曆史研究院副院長楊豔秋,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副社長郭海湧作為演講嘉賓出席大會並發表講話。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書記、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作為主辦方負責人發表講話。
國家稅務總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道樹,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局二級巡視員白蘭香,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黎烈軍,科技部高新司司長陳家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顧學明,國資委乐动体育滚球app局二級巡視員兼綜合處處長宋光蘭,以及國家發改委等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的領導,原航空航天部部長林宗棠、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原煤炭部副部長濮洪九、原冶金部副部長殷瑞鈺等工業界的老領導,相關全國性工業行業聯合會(協會)、地方工業經濟聯合會、史學研究單位、高等院校、中央企業、重點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中國工業史》各卷編纂委員會的負責人,以及部分專家,新聞媒體等200餘人出席了大會。

盛世修史,繼往開來。編纂一部囊括各個工業門類、能夠反映我國工業發展曆程的《中國工業史》叢書,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國家工程。201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副總理李克強都曾對《中國工業史》編纂項目做過明確的批示。2015年項目正式啟動至今,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牽頭組織,在史學研究單位、高等院校、行業聯合會(協會)、工業企業等共同努力下,21卷(每卷1-3冊,每冊100萬字)、約5000萬字的《中國工業史》叢書的編纂工作,取得階段性成績。其中“煤炭工業卷”“石油工業卷”“化學工業卷”“有色金屬工業卷”“機械工業卷”“ 核工業卷”“電力工業卷”等7卷於6月26日在北京正式出版,其餘各卷的出版工作也將陸續完成。大會播放了《中國工業史》編纂紀錄片,以大量照片和視頻資料,展現了自2015年編纂工作正式啟動以來,21卷編纂人員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3.png
作為《中國工業史》編纂委員會總顧問的顧秀蓮在致辭時,首先對《中國工業史》首批7卷的出版發行表示祝賀,並向付出辛勤勞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謝。她指出,《中國工業史》是全麵反映中國工業發展曆程的一部宏大史書。2021年,中國不僅迎來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同時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還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在開啟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中國工業人需要從曆史中獲得力量;需要係統研究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理清工業發展規律,在思考中汲取智慧。《中國工業史》首批7卷的出版意義深遠。
4.png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中國工業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榮劍英宣讀徐匡迪的賀信。徐匡迪在賀信中向《中國工業史》的各參編單位、編撰人員、指導和審稿專家,以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謝,向給予編纂工作支持的國家有關部門、曆史研究單位、高等院校和各位顧問表示崇高的敬意,並希望《中國工業史》編纂人員再接再厲,做好後續14卷的編纂出版工作。
5.png
顧秀蓮向苗圩以及原航空航天部部長林宗棠、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國家檔案局副局長付華等到會的13位《中國工業史》編纂委員會顧問頒發了邀請書和紀念牌。
6.png
《中國工業史》首批7卷的發布儀式由中國工經聯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工業史》編委會常務副主任熊夢主持。大會發布了《中國工業史》首批7卷的名單及內容介紹,並進行了圖書展示。
7.png
8.png
在歡快熱烈的樂曲聲中,顧秀蓮與林宗棠、李毅中、苗圩等30位嘉賓共同開啟了首批7卷出版的發布按鈕。
會議播放了采訪工業界老領導、老黨員的視頻《我和祖國的工業史》。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濮洪九,原化學工業部副部長李士忠,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總工程師,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民,以他們的親身經曆講述了影響行業發展的重大事件,重溫了黨的光輝曆程。
9.png
苗圩在講話中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中國工經聯組織召開的此次會議正當其時,意義重大。回顧建黨百年曆程,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鬥、改革開放,創造了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回顧曆史,走再遠也不能忘記來時之路,《中國工業史》的編纂是工業界的大事,是幾代工業人的夙願,也是建國以來首部工業史書,令人振奮。
立足當前、展望未來,苗圩就如何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製造強國提出如下建議:一是進一步統一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認識。二是加快健全有利於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體製、機製。三是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度融合。四是加快建設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
10.png
王江平在講話中指出,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國工業史》叢書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係統探索我國工業發展曆程和成就的鴻篇巨著,填補了我國工業曆史研究領域的一大空白,為我們研究工業曆史並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提供了重要參考。建設製造強國,需要同時提升硬實力和軟實力。最近,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著力完善工業文化發展體係,豐富中國製造的文化內涵,弘揚中國工業精神,促進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增強工業的軟實力和影響力,《中國工業史》的編纂發布對工業文化的建設提供了新的路徑,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加強中國工業史特別是黨領導工業曆史的學習研究和傳承,大力推動叢書的應用,展示中國工業形象,激發建設製造強國的信心。

彭華崗在講話中指出,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中國工業史》首批7卷的出版,是為黨的生日獻上的一份賀禮。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中國工業史》對於啟示和指導我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早日建成工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工業發展曆史是輝煌黨史的重要篇章,編纂和出版《中國工業史》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實踐,對工業領域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昂揚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楊豔秋表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彙的關鍵節點,《中國工業史》部分卷的出版是我國新時代史學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首先,《中國工業史》為新時代史學研究提供了成功典範,《中國工業史》編纂工作是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不斷進步的成功範例,從2015年簽約啟動以來,編纂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中國工業史》所體現出的優異成果表明新時代史學具有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其次,《中國工業史》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事業提供了鮮活見證。第三,《中國工業史》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曆史鏡鑒。

王瑞祥作為《中國工業史》首批出版七卷的代表,同時也是《中國工業史 機械工業卷》的編委會主任,介紹了機械工業卷始終將編纂工業史作為一項事業來認真對待。充分認識到這是總結我國工業發展曆程,梳理和挽救工業文化遺產的現實需要;是記錄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工業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需要;是傳承工業文明、弘揚民族精神、凝聚革命力量的時代需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本著對行業、對後人負責的態度,竭盡全力保證史料完整,使其經得起曆史的推敲和檢驗,同時遵循高質量的標準要求,通力合作、精雕細刻,努力打造精品,向建黨百年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郭海湧表示,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中國工業史》首批7卷的出版是幾代工業人向中國共產黨成立獻上的一份厚禮,也是當前深入進行“四史”教育的生動鮮活的紅色教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係統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曆史規律,在對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建成工業強國,實現工業現代化是中國工業前輩和工業戰線職工矢誌不渝的信念。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彙聚了無數前輩的聰明才智,中國工業在此過程中孕育了豐厚的民族精神和工業文化,編纂一部《中國工業史》是幾代工業人的心願,也是中華民族複興強盛的需要。叢書對於激勵工業戰線職工奮發圖強,拚搏進取具有現實和曆史意義。黨校出版社作為《中國工業史》這部鴻篇巨製的出版方深感自豪、責任重大,一定保質、保量確保完成出版任務。
李毅中在講話中指出,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我國,瓜分市場、掠奪資源,中華民族任人宰割。中國共產黨誕生後,在謀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同時提出了做好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戰略。新中國成立後,在一窮二白的戰爭廢墟上,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啟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征程。建國70餘年,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戰勝了千難萬險,排除了內外幹擾,奮發圖強、改革創新,中國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曆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工業化的根本保證。《中國工業史》的編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唯物史觀,堅持“真實、科學、共識”的編纂原則,以史為主,真實記敘,準確論述,希望叢書的麵世能對國內外讀者有所裨益。“十四五”時期,工業人應該有新使命、新擔當的意識。一是要正確認識國情,保持工業和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基本穩定。二是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步伐。三是對於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工業界更是要有責任擔當。四是要注重開發國內外市場和資源,保障我國能源資源和產業安全。
會議在全體參會代表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聲中圓滿結束。